万山特车:走向世界的超级搬运王!
- 分类:公司新闻
- 发布时间:2022-02-16
【概要描述】8月4日,广州南沙区龙穴岛黄埔文冲造船厂。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第二节钢壳管节(E2),即将转运至江岸边的“黄船030”号。
8月4日,广州南沙区龙穴岛黄埔文冲造船厂。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第二节钢壳管节(E2),即将转运至江岸边的“黄船030”号。
万山特车在武船造船基地运载5200 吨整船。
长165米、宽 46米、高10.6 米重达1.2万吨尽管运输距离只有200米左右但启运这样一个“大家伙”可不容易!
深中通道连接珠江东西两岸,其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深海沉管隧道,整条隧道由32个这样的“大家伙”连接而成。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(简称万山特车)研发生产的自行式模块运输车主担本次搬运。
1.专做特种运输装备
万山特车,从远安县的深山中走来。上世纪80年代,万山牌面包车曾风行市场。“90年代初,万山面包车在短暂辉煌后逐步退出市场。2002年,我们迁至孝感后,便把重心放在重型工程运输装备的研发生产上。”副总经理王力波追忆往昔。
万山牌面包车。
2005年,万山特车首台重型平板运输车成功问世。
销往哪里?造船领域。此前这一领域一直都是德国装备巨头的天下。“最难的,是让别人相信你有能力做这个事。”王力波说,为了让中国制造的特种车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,万山特车将这台车免费赠予长航集团宜昌船厂试用。
相同的性能,价格却比进口装备低一半。万山特车的产品赢得了宜昌船厂的青睐,借此打入国内造船市场。
订单如雪花飘来。仅2008年一年,万山特车便交付了60余台平板运输车。“当时平板车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,6家公司抢1个订单。”王力波说,这释放出一个信号——平板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。
很快,万山特车盯向高端,进军自行式模块运输车市场。模块车以轴线为单位,由多个动力车组自由拼接、联动作业,可同步前进、倒退、原地转向、水平移动,能轻松运输千吨级货物。
1000吨“巨无霸”运抵外高桥交付使用。
• 2009年,万山特车的第一代模块车诞生,迅速风靡各大造船厂;
• 2012年,第二代模块车问世,每轴线可载重40吨;
• 2015年,第三代模块车问世,每轴线可载重48吨;
• 如今,万山特车已占领全国70%的模块车市场,研发生产的10多种模块车产品个个“身怀绝技”……
客户不仅有来自国内的造船、公路、铁路、油田、冶金等行业龙头,更有韩国、挪威、印度、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造船厂、航运公司。
2.巨轮下水,轻轻一托就起来
2015年1月14日,武船双柳基地尝试完成了一项新的船舶下水移船方式——模块车整体移船。
“过去在内河造船,下水滑道和船台之间要铺设固定的移船钢轨和相应移船设施,投资大,且占用大量场地资源。”武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武船5200吨整船运载。
如何将长百余米、重5200吨的船舶,以更灵活的方式从船台搬运到下水滑道?万山特车接下了这个挑战,尽管这一重量已超过当时国内运输车辆的载重极限。
“我们想用10个自行式模块车车组联动作业,来运载这个‘巨无霸’。”电气工程师余佳介绍,运载船舶的车组共有154轴线,并联后总长度达120米,仅车轮就有616只。
驾驭如此多的轮胎,需要先进的控制系统,余佳是负责编写多车并车程序的工程师之一,她需要根据试车现场遇到的各种问题,不断修改程序,直到所有的车辆实现完美同步。
上百次试车,上百次修改方案,要么有车辆掉队,要么有车辆偏离预定轨迹……一段时间,余佳和她的团队接近崩溃。
但航天人“绝不服输”的精神激励着余佳和她的伙伴们。他们团队协作、彼此打气,计算、修改、上传、测试,一遍遍调整,一点点摸索,终于编写出完美的并车程序。
起运当天,万山特车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移船。“使用后不占用场地资源,平时还能拆分成若干个平板车。生产效率大大提高。”武船集团相关负责人说。
此后,万山特车完成一次又一次超级挑战:
2017年4月,我国首艘货运飞船“天舟一号”火箭推进剂,由万山挂车转运;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,也由万山重型平板运输车提供船体分段运输。
万山特车并车运输2236吨化工罐体。
3.百车联动,万山智造攀新高
故事回到深中通道上来。
早在6月25日,万山特车就成功起运了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首个钢壳管节(E1)段。该段钢壳管节长123.5米,宽46米,高10.6米,重达8716吨。
执行该项任务的模块车产品共136轴线,其中72轴线使用的是新版本模块车产品,64轴线使用老版本产品。“两款车型从设计到操作都相差甚大,只有先对老版本车型逐一进行版本升级,让两者操作系统实现一致,然后再编写并车程序。”万俊解释,使用新老两个版本车型,是客户出于成本考虑提出的。
“版本不同,并车难度会相应增大,现场还有别家公司的移船小车一同作业。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实现自家模块车产品的完美同步,还要与现场的移船小车‘打配合’。”重工所副主任设计师万俊介绍,这不仅是迄今为止搬运重量最大的一次挑战,也是并车难度最大的一次挑战。
万山工程师为深中通道项目“保驾”。
今年4月,万俊作为万山特车“先遣军”一员,来到龙穴岛“保驾”。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、装配调试,两款车型终于达到了适配效果,实现同步联动。“保驾”团队又加紧同移船小车磨合。
6月25日,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钢壳E1运输任务告捷。万俊并不觉得轻松,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弥补设计上的漏洞,避免再次发生新老版本不适配的尴尬。
“客户需要运载什么,我们就要拿出定制的解决方案。”重工所副所长冯海青介绍,每一次挑战的完成,都可能伴随着技术上的突破,甚至诞生新的发明专利。
如今,万山特车研制生产的民用重型平板运输车已达五大系列50多个品种,单车载重吨位涵盖35吨至1000吨级,获得国家专利百余项,成为重型平板运输车通用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者。
很快,万山特车的第四代模块车即将问世。这次升级,不仅将每轴线的载重提升至60吨,还有望实现用电脑代替驾驶员、操作手,去控制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。